1955年只授予55个上将,为什么后来成57个?那两人是谁?
1955年,新中国开始使用军衔制度,出现了十位元帅、十位大将,这两大军衔的评选标准要复杂得多,功劳是一方面,资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,至少要在红军时期就已算重要将领了才有可能被评选为元帅、大将,所以此后都没有再增加过。
大将之后是上将,人数就要多得多,条件相对放松了一些,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评判了,但基本也得是军区级指挥员或兵团级指挥员,我们的开国上将有57位,其实在1955年只授予了55位,后面两人是谁?为什么要补授呢?
这两位被补授的上将时间在先的是王建安,1956年1月补授。
王建安1908年生于湖北黄安,1927年入党,参加过黄麻起义,在资历上没有啥问题。1933年担任红30军88师政治委员,后又成为红4军政治委员。
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鲁中军区司令员,解放战争更是一直升迁,担任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、第7兵团司令员、浙江军区司令员等。
抗美援朝爆发后还是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不管是军区司令员还是兵团司令员他都当过,战功方面也不成问题。
王建安之所以会是补授,还是在于身体原因。
1952年8月,王建安接替宋时轮成为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在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等战斗中都有不俗的表现,但他一向身体就不太好,朝鲜的气候更是让他难以适应。
1954年春,王建安的身体状况直线下降,还因高血压突然病倒,非常危急。有鉴于此,彭德怀强硬地将他送回了国,由苏联专家来主持治疗。
稳定下来之后又在青岛疗养了很长一段时间,根本没办法处理事务,也就暂且脱离了军队,按照当时的规定不在部队的人是不参与授衔的,因此就错过了1955年。
不过后来王建安身体恢复得很好,所以在1956年就补授了。
另外一位补授的上将叫做李聚奎,1904年生于湖南安化,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,同年入党,在资历上也是没问题的。
此后担任过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,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参谋长等职,参加了长征。
在抗日战争时期做过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。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冀热辽军区参谋长、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、政治委员。
虽然不是兵团司令员,但做过军区司令员,功劳方面也是够资格的。
李聚奎之所以补授,是因为被调任了,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得出来,后期都渐渐往后勤方面发展了,1952年时李聚奎出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,授衔之时他已经是石油工业部任部长,脱离了军队。
所以在1955年只授予了勋章,并没有军衔,不过中央没有忘记他,考虑到他所立下的功劳,于1958年2月调回到了军队,同时也补授了上将军衔。
所以我们说的57名开国上将就包括了这两名补授的,他们的功劳完全足够!
李聚奎上将王建安司令员政治委员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